35岁博士失业的痛:高校教职申请指南!避坑指南+经验分享

AlexaMiro 2025-04-01 养生 32 次浏览 0个评论

35岁博士失业的现实困境

我于2016年博士毕业,拥有近3年海外经历,2018年进入北京某原211高校。热爱科研爱学术,并拥有一个在领域内数一数二的网站、论坛和公众号。然而,2018年初回国后,我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失业期,最终在35岁面临被辞退的现实。这让我深刻反思高校教职的申请和生存之道,并决定将经验分享给各位同行。


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模式:独立or课题组?

高校科研人员主要分为两种工作模式:独立和课题组制。 独立意味着不隶属于任何课题组,需要自身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资源获取能力;而课题组制则意味着依附于某个大老板的课题组,工作相对容易获得,但也面临着各种限制。对于成果一般的博士群体,加入课题组无疑更容易获得教职。虽然对外招聘信息往往要求高水平论文发表(例如6篇SCI以上),但实际上,大老板的意愿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,“特事特办”的情况并不少见,这在一些特聘岗位中体现尤为明显。然而,进组意味着你需要服从领导,成为大老板的“小弟”,你的学术自由度会受到限制。


国内博士后:值得选择吗?

近年来,博士后成为解决博士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,但是否值得选择需要谨慎考虑。百度搜索指数显示,很多人都对国内博士后的必要性存在疑问。985高校师资博士后和211大学讲师、院士手下博士后和普通大学副教授,哪一个更好?这没有标准答案,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目标进行权衡。国内博士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:政策变动、老板项目变动、工作内容可能偏离科研等。如果能够直接找到教职,建议不要选择国内博士后,它只是试用期,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,甚至可能成为求职的减分项。如果找不到教职,选择国外博士后或许是更好的选择,国外博士后更注重科研本身,而国内博士后有时会被迫承担大量非科研工作,例如担任老板的项目秘书。


高校生存之道:维护关系的重要性

在高校体制内,人际关系往往比工作本身更重要“工作都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维护好关系”,这是很多体制内人士的经验之谈。尤其对于课题组制的研究人员,与大老板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你的发展前景。紧贴大老板,做好“孙子”,才能在体制内站稳脚跟。 独立则需要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资源获取能力,以及能够申请到国家基金等项目。


科研方向的选择:独立or跟随?

选择科研方向时,需要权衡独立性和稳定性。跟随大老板的研究方向,更容易获得稳定职位,但会限制你的学术自由。独立则意味着更大的自由度,但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压力。 我本人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,专攻OpenFOAM算法,即使这导致我失去了高校教职。一位年轻的副教授朋友则选择先跟随老板,再逐步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。这两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,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。


35岁失业后的反思与未来规划

我因无法适应高校体制内的潜规则而被辞退,这让我感到一种解脱。虽然失业,但我依然坚持做CFD算法,并通过接商业项目、举办课程等方式获得收入。我意识到,职称和平台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力和持续学习。即使没有高校平台,我依然可以与他人合作,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发展。我将继续我的科研之路,并期待未来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讲台,将CFD技术分享给更多的人。


关键词:高校教职,博士后,科研方向

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35岁博士失业的痛:高校教职申请指南!避坑指南+经验分享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